苏东坡传(林语堂著传记作品)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传记作品)
《苏东坡传》从人物的出生写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写到社会活动,展现苏东坡的生活历程。从时间来说是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写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36—1101),但没有用编年式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把诗人生平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选取苏东坡生活中富有特色的活动、事迹来描写。
全书共分四卷,即童年与青年(1036—1061)、壮年(1062—1079)、老年(1080—1093)、流放岁月(1094—1101)。各卷写及的年代、时间多少、长短不一。每卷又分若干章,共分28章,第一、二卷主要描述初登政坛、文坛的经历,叙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变法的斗争占了很大篇幅,而“童年和青年”实际上只有一章,前两卷主要是描写苏东坡与家人及政界、文坛知名人士的关系。比较起来看,第三、四卷的不少篇章,特别是描写苏东坡遭贬谪后的生活情趣的几章富有吸引力,如第三卷中《赤壁赋》、第四卷中的《仙居》虽是苏东坡生活经历的一段,但都可独立成篇。
导言
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1036—1061)
卷二 壮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1062—1079)
卷三 老年
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1080—1093)
卷四 流放岁月
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94—1101)
译者序
第1章 文忠公
第6章 神、鬼、人
第15章 东坡居士
第24章 二度迫害
原序
第2章 眉山
第7章 王安石变法
第16章 赤壁赋
第25章 岭南流放
第3章 童年与青年
第8章 拗相公
第17章 瑜珈与炼丹
第26章 仙居
第4章 应试
第9章 人的恶行
第18章 浪迹天涯
第27章 域外
第5章 父与子
第10章 两兄弟
第19章 太后恩宠
第28章 终了
第11章 诗人、名妓、高僧
第20章 国画
附录一 年谱
第12章 抗暴诗
第21章 谦退之道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3]
第13章 黄楼
第22章 工程与赈灾
第14章 逮捕与审判
第23章 百姓之友

创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语堂就着手开始创作《苏东坡传》。其实,林语堂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他崇拜苏东坡,不仅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对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也很钦佩。在《林语堂自传·关于〈苏东坡传〉》中,林语堂描述自己创作该书的理由:他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为苏东坡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多年。民国廿五年(1936年),作者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作者觉得,像苏东坡这样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作者能专心致力写苏东坡传记时,自然是一大乐事,已无需其他理由。
在写作过程中,林语堂重新阅读了苏东坡的作品及跟他的经历有关的大量材料,研究了他一生中的重要活动及时代环境,尽可能地忠于史实,连苏东坡和有关人物说的每一句话都做到了有所本,并尽力突出传主苏东坡的个性特点。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苏东坡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描写传主苏东坡与时代政治风雨的关系。林语堂认为,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的冲突,“决定了他一生的经历,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因而,他尽力描述了王安石的变法情形和苏东坡对它所持的态度。他除了肯定王安石的个人修养好(不贪污,不好色),文章出色,思想创新,口才绝佳,是能干的行政人才外,也认为其“改革的动机不容置疑”,某些改革措施也是好的,如青苗法“计划本身完善合理”,免役法是“最好的新政”等等。可是,他更是认为王安石的改革是失败的,产生了“悲惨结果”。而其原因在于实行“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譬如,实施青苗法时强迫农民贷款,甚至由富人贷款后向农民放高利贷,结果给农民带来了灾难。又如实施免役法时,“政府的兴趣在税收,人民免役的福利完全被保甲法所抵消,保甲法强迫服役,比征兵更糟糕”。此外,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排斥异已,用人不当,造成严重后果。
至于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林语堂认为是反对的。譬如,苏东坡曾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攻击青苗法,劝告神宗不要用权势逼人民屈服,要花靠异议的健全来完善政府职能。不过,他对苏东坡批评变法带来不良现象的诗篇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苏东坡那些诗篇对现实的讥讽和针砭是“正义的批评”,“没有人比苏东坡更充分表达民间的疾苦”,“其中并没有叛变的意识,没有公开批评,没有反对当局。但是这些诗具有蚊子叮的效果。叮几下叫人着恼;叮太多就叫人整夜睡不着”。他还指出,正因为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态度,因而一再遭贬,甚至闹出“乌台诗案”,遭到逮捕并被关押了四个多月,险些被杀害。直到哲宗皇帝时代,苏东坡因为受过太后的宠爱,反对变法,又再次受到迫害,被流放岭南惠州和海南儋州。对于苏东坡的这些遭遇,他是深表同情的。
同时,《苏东坡传》把传主苏东坡描写成集儒道释于一身的政治家和诗人。林语堂认为,苏东坡是一位“巨儒政治家”,本质上是奉行忠君报国思想的。因而,他描写了苏东坡受到英宗皇后的信任之时,竭诚向她提出别人不敢说的意见,争取“广开言路”,促使朝廷不再实行青苗法,严惩政府官员贪污和无能,减少政府冗员。同时,他也描述了苏东坡做地方官时怎样忠于职守,政绩显著。如担任徐州太守时,组织群众和御军抗洪,保住了徐州城;担任杭州太守时,完成了杭州的供水系统,建立公立医院,疏通盐道,重整西湖,平抑粮价,热心赈灾。被贬惠州期间,则关心惠州城的改善工作,修建了两座桥,一座横越大江,一座横越惠州的湖泊,并曾建议广州太守王古用竹管将泉水引入广州供市民饮用,以减少疫病。
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并不是一个腐儒,而是一个既有济世思想又玩佛信道的“乐天才子”。他“始终卷在政治漩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在顺境中不做政客,在逆境中又能安贫乐道,热爱生命,自得其乐,活得快慰。譬如被贬黄州时,甘心务农,愿为隐士,研究佛学和道教,学习瑜珈术和炼丹术;任杭州太守时,游遍了城里城外的一百多个寺庙,时常混迹于道士和妓女之间;受贬惠州时,更是醉心于炼丹术,信仰简朴生活和无邪思想,以求长生不朽。
《苏东坡传》充分表现了传主苏东坡的个性、才华和魅力。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爱唱反调,敢于坚持原则和自己的主张,讨厌虚伪和欺骗,对看不惯的事物总是“如蝇在食,吐之乃已”;是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同情人民疾苦;是一个大哲学家,儒家弟子,自然诗人,不完全是清教徒,更不愿把时光完全浪费在醇酒美人身上。他具有非凡的天分,杰出的才华,是一个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他的中秋词,“大江东去”,“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千古绝唱,他的“士人画”具有革新精神,他所有的诗文都具有“真诚性”,单纯自然,“能取悦千秋万世的读者,超越一时的文风而留传下去”。正因为这样,他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千年来都不断有人真心地崇拜他。
此外,《苏东坡传》还写了林语堂的一个独到的发现,即向来认为苏东坡有一个“不美而才高”的妹妹的说法,纯属“民间传记,并无史实根据”,但他却有一个堂妹,而且是他“初恋的对象,他至死对她柔情万缕”。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1.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因此不包含技术服务请大家谅解!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客服!10210454@qq.com
2. 本站不保证所提供所有下载的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资源仅供下载学习之用!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客服处理,有奖励!
3. 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资源!如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与本站无关,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4. 如果您也有好的资源或教程,您可以投稿发布,成功分享后有RB奖励和额外RMB收入!

磊宇堂正在使用的服务器 维护管理由磊宇云服务器提供支持

磊宇堂 »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传记作品)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